首镭TGV打孔设备批量交付-1.8mm玻璃基板上的“微米级爆”-
当一块1.8mm厚的BF33玻璃基板(图中那片布满“纳米级星河”的透明圆片),被首镭激光的“光刀”撕开数以千计的微米级通孔——这不是实验室的“炫技”,是首镭激光TGV(玻璃通孔)设备量产战车正式碾向先进封装战场的信号!

<01.>首镭TGV设备
把“卡脖子”的玻璃,干成“芯片的血管”

在5G射频、AI芯片HBM堆叠、MEMS高真空封装的“顶级赛场”,传统硅基封装早成了“拖后腿的旧时代产物”。而TGV(玻璃通孔)技术,是下一代先进封装的“黄金血管”——但1.8mm厚度的BF33玻璃加工,曾是全球设备商的“死亡禁区”。
BF33玻璃是啥?是能扛住高频信号“狂飙”、热膨胀系数和芯片严丝合缝、介电损耗比硅基低50%的“封装天选之子”。可它硬啊、脆啊!1.8mm的厚度,相当于把18张A4纸叠起来,要在上面钻直径仅6μm的孔(头发丝的1/10),还得保证孔壁光滑得像镜面、深径比干到10:1——搁以前,这是“用绣花针给大象缝西装”。
但首镭激光的TGV设备,直接把“禁区”炸成了“量产车间”:
• 它的“超高峰值功率激光”,是能精准爆破玻璃分子键的“光子弹”,打穿1.8mm BF33玻璃时,裂纹率压到0.01%以下;
• 分步蚀刻工艺像“给玻璃做显微手术”,先激光“刻痕”再化学“精修”,孔径偏差能卡在±0.5μm(比尘埃还小);
• 大尺寸基板一次干510mm×515mm,相当于同时给200颗芯片“铺血管”,效率直接干翻进口设备3倍!


工艺样品
<02.>这1.8mm玻璃,是国产设备的“封神证”
为啥1.8mm BF33玻璃是“试金石”?

• 薄玻璃(<0.5mm)谁都能蹭蹭热度,但1.8mm厚的玻璃,是高端封装的“刚需硬菜”——能扛住芯片堆叠的机械应力,能装下更多导电通道;
• 进口设备要么干不动(孔歪、裂成蜘蛛网),要么贵到“按秒烧钱”(一小时加工费够买台手机)。
首镭这波批量交付,直接把“进口设备的定价权”按在地上摩擦:
• 加工成本砍到进口设备的1/3,良率反超2个百分点;
• 设备交付周期从“等半年”缩到“45天现货”,还送24小时驻场调试——这不是卖设备,是把“先进封装的产能密码”直接塞给国内封装厂!

批量交付=先进封装的“国产引擎”点火
这波首镭TGV设备批量落地,直接给国内封装业插了“火箭推进器”:
• 成本炸穿地板:TGV封装成本比硅基TSV降30%,AI芯片HBM堆叠的“天价封装费”,直接被干到“白菜价”;
• 产能掀翻天花板:首镭月产能能啃下超1.2万片1.8mm BF33玻璃基板,够供3家头部封装厂的“旗舰芯片线”满负荷运转;
• 场景杀疯了:5G毫米波模块的“信号损耗难题”、MEMS传感器的“高真空封装卡壳”、AI芯片的“算力堆叠瓶颈”——全被这台设备的“光刀”劈开了!你盯着图里那片玻璃看:每一个微米级通孔,都是首镭激光“炸穿技术壁垒”的弹孔,是国产设备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脚印,更是中国先进封装产业“捅破全球天花板”的尖刀!




